jdb电子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为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在法制层面固化我市全民健身工作成果,推动各级政府、行业协会、社会公众等责任主体合力扛起全民健身职责,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我市利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充分调研论证和反复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制定出台了《泰州市全民健身条例》,将于2023年3月1日起施行。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肖慧,市体育局副局长李铁军,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泰州市全民健身条例》组织制定和下一步宣贯、落实等有关情况。
首先,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肖慧同志介绍《泰州市全民健身条例》组织制定的有关情况,大家欢迎。
《泰州市全民健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进一步引导公众充分认识《条例》出台的意义,正确理解条文内容,推进《条例》全面贯彻实施、尽快落地见效。现在,我就《条例》的立法背景、制定过程以及主要内容、亮点特色,向大家作一个简要介绍。
习指出,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市以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对照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新标准,我市全民健身相关工作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为全面贯彻落实习关于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进“健康名城、幸福泰州”建设,充分利用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在泰州举办这一重要契机,及时组织制定《泰州市全民健身条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齐全民健身短板,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2022年1月,市委将《泰州市全民健身条例》确定为2022年立法正式项目。随后,市政府启动《条例》起草工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市体育局委托南京体育学院承担《条例》起草任务,并抽调业务骨干跟进起草调研,共同撰写《条例(草案)》。市人大社会委、常委会法工委提前介入起草过程,适时提出指导意见。5月31日,市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条例(草案)》,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初审后,市人制委、常委会法工委积极开展《条例(草案)》修改完善工作。期间,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做到开门立法,广泛征求意见。在泰州人大网、泰州日报、“泰州人大发布”微信公众号上公布草案全文,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向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政协办、市中院、市检察院和基层立法联系点以及立法咨询专家发送草案,书面征求意见;依托市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向全体代表发送草案,征求意见和建议;委托地方立法研究院邀请有关专家论证草案,提出论证意见;赴各市(区)人大常委会、部分基层立法联系点和社区开展立法调研,听取基层意见;专门召开由市级各类体育协会参加的征求意见座谈会,当面听取意见和建议;召开专家座谈会、部门协商会,进一步讨论研究草案。在此基础上,围绕各方面提出的800多条修改意见,对《条例(草案)》进行了8次集中修改。
10月12日,市六届人制委召开第三次全体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统一审议;10月17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八次主任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讨论;10月27日,市委常委会讨论并原则同意《条例(草案)》;10月28日,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条例》;11月29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批准《条例》,定于2023年3月1日起施行。
《条例》从立项起草到修改审议、顺利获批,历时一年。期间,我们相关新闻媒体及时发布《条例(草案)》征求社会意见,围绕《条例》作了不少宣传报道,为《条例》顺利出台发挥了重要作用,借此机会,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条例》以解决群众“去哪儿健身”为切入点,围绕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维护、活动开展、服务和保障等方面加强制度设计,力求精细精准。
《条例》共六章四十七条:第一章总则,主要对立法目的、适用范围、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定义、基本原则、政府职责等作了明确。第二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明确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维护以及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开放使用。第三章全民健身活动,分别规定了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组织责任、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全民健身行为规范。第四章全民健身服务和保障,主要对体育社会组织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全民健身服务信息化建设等作了规定。第五章法律责任,对侵占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行为、未履行管理维护责任的行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渎职行为作出处罚。第六章附则,规定了《条例》的施行时间。
健身场地设施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为此,《条例》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明确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将本行政区域内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未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二是明确建设要求。强调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充分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的需求,农村地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应当考虑农村生产劳动和文化生活习惯。明确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做到与住宅区主体工程“五同步”(同步规划、设计、建设、验收、交付)。新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十分之一平方米或者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十分之三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三是加强综合利用。一方面,要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以开放为常态,不开放为例外,并对开放的时段、费用收取作出具体规定。具备晨练场地的收费公园和政府投资建设的景区,应当对公众晨练活动免费开放。另一方面,规定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场地设施。鼓励民办学校向公众开放体育场地设施。鼓励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将其内部的体育场地设施向公众开放。
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要实现形式是让群众充分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身活动。为此,《条例》加大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力度jdb电子,拓展健身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一是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常态化。规定政府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结合本地传统文化、资源禀赋举办具有区域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和赛事活动。要求体育主管部门在体育宣传周开展竞赛、体质监测、免费健身指导等主题活动。二是兼顾不同群体健身需求。针对农民、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健身需求,组织开展适合其群体特点的体育健身活动。重点关注学校体育活动,要求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健全校内课外体育锻炼制度,明确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锻炼的具体时间。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体育运动学校、体育社会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服务。三是保护发展传统体育项目。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我市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规定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开展会船、石锁、莲湘、花鼓等特色体育活动,扶持民间民俗运动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全民健身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需要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对此,《条例》从各维度为全民健身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一是突出政府主导。明确市、县级市(区)人民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将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二是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对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的支持和监管,帮助其更好发挥作用。对于群众自发性健身团队,应当因势利导予以鼓励,引导其发挥组织群众参与锻炼、满足多样化健身需求的作用。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助力全民科学健身。完善社会力量发展全民健身的体制机制。三是提升健身服务智慧化水平。要求体育主管部门建立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公开赛事活动、场地设施名录、健身指导人员等相关信息,为公众提供场地预约、健身指导、体质监测、赛事活动参与等综合服务。
目前,《泰州市全民健身条例》已经在泰州人大网站、泰州日报上全文公布,希望新闻媒体和相关部门加规宣传力度,推动《条例》内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得到全面实施,取得应有效果。
下面请市体育局副局长李铁军同志介绍《泰州市全民健身条例》宣贯、落实情况,大家欢迎。
刚才肖主任已经从《条例》制定的背景、过程以及内容等方面做了全面的介绍,在这里,我就《条例》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讲几点打算。
1.持续推进“体育为民突破行动”。按照均衡发展、打造特色的原则,在空缺点加快建设、在老旧点推陈出新、在主题点打造特色jdb电子,实现每个村、社区有一处健身路径,每个镇(街)有一处多功能运动场的目标。实施社区健身设施夜间“点亮工程”。新建居住区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者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体育设施。到2025年,全市各类体育公园(广场)总数超100个、健身步道超1500公里。
2.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开放管护工作。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带头开放可用于健身的空间,做到能开尽开。已建成且有条件的学校要进行“一场两门,早晚两开”体育设施安全隔离改造,新建学校规划设计的体育设施要符合开放条件。鼓励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实行免费或低收费政策,支持第三方对区域内学校体育设施开放进行统一运营。鼓励私营企业向社会开放自有健身设施。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向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开放力度。加大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的督查评估与培训指导,合理设置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转换预案,发挥“平战”两用功能。定期开展全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现状调查,评估健身设施布局和开放使用情况。开展全市室外健身设施器材专项清理行动,健全管护制度,推广信息化管护。
1.举办品牌赛事和活动。持续办好泰州马拉松赛、凤城河公开水域游泳赛,以及“丝路信使”、航模、铁人三项、棋类等国家级以上系列赛事。持续办好全民健身运动会,打造“畅游水天堂、走遍幸福城、乐透村社区、嗨翻网世界”、全民健身大联动等特色活动jdb电子,支持各地挖掘地域人文特色和自然资源禀赋打造精品赛事活动。
2.鼓励全人群办赛参赛。支持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举办职工赛事活动,普及工间操、广播操等健身活动。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办好老年人体育节,丰富社区养老健身服务。定期举办残疾人运动会,推广适合残疾人的健身与康复项目。推动农民、妇女等人群开展健身活动。加强少数民族体育工作。积极组队参加省及以上全民健身运动会、智力运动会、社区运动会、运动项目业余联赛等赛事活动。
1.建设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网络。通过线上“活力泰州”、线下“科学健身服务站”,有效整合群众健身、体质测试、健康指导、便民服务等功能,广泛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扩大健身指导覆盖范围。用好科学健身指导专家库,办好健身知识及运动项目科普专栏,提供更多科学健身方法。开展科学健身大讲堂活动和健身服务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活动。
2.打造科学健身指导监测体系。常态化开展全市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完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学健身指导,运用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等手段,推动发展健康管理、健身信息聚合、智能健身硬件、健身在线培训等新业态。推动监测人口更加普及,监测手段更加科学,监测结果更加有针对性。
1.做大做强做实各级体育组织。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向市(区)、乡镇(街道)覆盖延伸,推动乡镇(街道)按照“1+X+Y”(“1”是指体育总会,“X”是指多个运动项目类体育社团,“Y”是指多个人群类体育社团)模式建立体育组织网络。充分发挥体育总会的枢纽作用,重点发展群众广泛参与的运动项目社团和人群类社团,扶持发展各类体育俱乐部,严格执行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星级评定办法,促进多元主体参与青少年体育培训和活动组织。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开展社区、乡村体育活动和体育志愿服务,发挥体育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有序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明确购买服务项目清单。
2.深化体育社会组织改革。按照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标准,推动体育社团分类改革,引导体育社团依照法规政策和章程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实施“体育社会组织品牌赛事示范工程”,支持体育组织举办俱乐部联赛等群众性赛事活动和培训,激发体育组织活力。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社区服务体系,为每个社区至少配备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育一批融入社区的基层体育俱乐部和运动协会。在社区设立健身活动站点,引导体育社会组织下沉社区组织健身赛事活动。实施“社区体育家园示范工程”,各地至少创建1个以上省级“体育家园示范社区”。
1.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数字转型、智能开放、融合创新、集聚发展。支持中国智力运动(泰州)产业基地发展,高标准建设运营市水上运动中心和市小轮车轮滑运动中心。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与健身服务业融合发展。开展服务体育企业专项行动,建立一批常态化政企沟通联系点。
2.培育壮大健身服务业。壮大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业态,提升健身服务业比重,推动全民健身全产业链发展。全面激发健身消费潜力,重点发展水上、户外、航空、马拉松、自行车、击剑、汽摩、搏击等引领性强的时尚运动项目,培育定制、体验、智能、时尚、场景等体育消费新热点。到2025年,争创1—2个体育产业基地或体育服务综合体。
推动线上线下联动融合。创新传统体育服务模式,推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全民健身领域的应用,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水平。深度开发利用“活力泰州”智慧平台,提供健身指导、设施管理、赛事服务、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等智慧服务。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活动的线上管理和服务体系,大力推广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提升群众参与赛事的便利性。试点全民健身城市活力指数信息发布,到2025年,全市每年参与人数50人以上的体育赛事活动达2000项次,参与人数达10万人次。
1.推动办赛事促交流。充分发挥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中国·泰州凤城河公开水域游泳邀请赛”、“中国·泰州铁人三项赛”、泰州马拉松赛、“黄龙士杯”世界围棋擂台赛等重大赛事的带动作用,加强体育人才来往和交流,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对外沟通。
2.推动体育文化交流。挖掘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创新推广。发掘典型案例,创新宣传平台,讲好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故事,推动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参加“丝路信使”品牌系列活动。
1.深化体教融合。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督查机制,开齐开足体育课,培养学生终身锻炼习惯。大力发展青少年校内外体育俱乐部,广泛开展校内外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活动,构建市、市(区)、学校三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推进体育特色传统校建设,实施青少年体育“5621”计划。各地立足学校体育基础,结合学校特色、区域传统,选择不少于5个项目作为本地区体育特色项目,形成区域特色体育文化。每年举办2—3项体教融合系列教师、教练员培训班,每年举办不少于12项次市级青少年阳光体育联赛。
2.促进体卫融合。推动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大力推广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体育运动,研发系列中医康复养生操。大力弘扬中医文化,鼓励各级中医医院联合体育、教育部门开展体卫融合培训进社区、进学校活动,促进中医、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发展。推进市、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康复服务机构建设jdb电子,力争在2025年前建成1—2个运动促进健康中心。
3.推进体旅融合。推动旅游项目与体育项目融合,结合泰州实际,依托湿地生态、温泉、绿色农业等生态资源,大力推进生态体育游、温泉养生游、康体保健游等项目建设。推动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华侨城和溱湖绿洲将湿地生态、会船风情、高尔夫体验、温泉养生、乡村旅游等有机串联,打造湿地康养体育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发展水上、户外、航空等运动项目,打造体旅融合“网红打卡地”。大力发展“互联网+体育旅游”,开发沉浸式、体验式体育旅游产品。培育一批体旅融合企业、示范基地、创新项目。
谢谢肖主任和李局长的介绍。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就不组织记者提问,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可与相关部门联系,会后进行单独采访。同时,也请各位媒体朋友对本场发布会给予大力支持和深入报道。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jdb电子,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