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b电子在朋友眼中,小雨一直是 文艺青年 。学生时期剪电影杂志,做海报、贴画册,刚刚毕业的时候,蜗居在上海十平米左右的合租房里,也要堆满书。现在她在上海一家做用户体验研究的公司就职,早已是被生活榨干的成熟社畜。她经常会有一种感觉: 我的生活都是错的 ,但坦诚自己无法完全摆脱现实的环境,只能学着更好地接受,然后作出微小的改变,比如一个人去旅行,去跳舞。
选择现代舞的契机来自于观赏。她曾在北京观看云门舞集的表演,舞者仿佛在用身体写书法, 胳膊肘画起来是圆的,膝盖画起来也是圆的……每一个关节都很顺滑地画成了一个圆。 这种 圆 的概念令她莫名动容,促使她走进舞蹈教室。后来她知道, 圆 是现代舞中的基础的技巧,它是力量的延伸,力从手肘发出,到指尖,又循环到脊背jdb电子,一切的动作都不能逆着这股循环的力,而是 顺应 。
和朋友谈起她去学现代舞的时候,小雨还有点不好意思,因为这听起来实在是太 都市潮流 了,而她并不是一个习惯跟风的人。
的确,现在跟小雨一样选择在下班以后去学跳舞的打工人比比皆是。只要在晚上多刷刷朋友圈,就总会在时间线上看到熟悉或者意想不到的同事,开始分享他们的跳舞视频。并且和上班时 奄奄一息 的状态判若两人,他们在音乐和节奏的律动中充满活力。
早几年提及 学舞蹈 ,人们首先想起的或许还是那些培养孩子学艺术的家长。在大众认知里,跳舞需要 童子功 ,趁着筋骨还没定型就要多掰掰。但近年来,一家又一家面向成人的 舞蹈工作室 雨后春笋般地出现,逐渐从北上广深的写字楼里,一点点蔓延到了人气商圈和购物中心。而他们的客群目标也明显从 3~18 岁的 少儿培养 ,转移到了那些在大城市里苟延残喘的打工人身上。
打工人选择去学跳舞,和走进健身房一样,最显而易见的原因当然是为了健康。城市里的大部分工作要求在办公室里伏案久坐,年轻人们的身体早早出现了各种问题,一根三十三节的脊椎,能挂上九十九种毛病,从颈椎到尾椎没一块是好的。而长期加班,过度熬夜的日常作息,又直接影响皮肤、肝脏,和睡眠,酝酿了各种慢性疾病的风险。最讽刺的是,被工作压榨得喘不过气的 996 社畜站在镜子前一照,高强度工作且时常顾不上好好吃饭的自己不仅没瘦下来, 过劳肥 反而已悄然堆积在身上 ......
其次,工作带来的心理压力也不容忽视。有些人在工位上看起来好好的,实则已经精神崩溃,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 阴暗爬行 ,留下一篇又一篇发疯文学。而运动是释放压力的绝佳出口,人们可以在挥洒汗水中分泌多巴胺,暂时屏蔽所有烦心事。在这种情况下,健身热 的兴起,与其说年轻人的潮流,不如说是年轻人的刚需。
相比于更需要 童子功 的民族舞、芭蕾舞,目前大部分商业化舞蹈工作室培训的舞种集中在街舞、现代舞和爵士舞三个大类中。它们共同的特点在于更好入门,也更强调节奏性。对初学者来说,跳一支街舞并不需要你有多么逆天的身材比例和柔韧度,但要在音乐中踩中每一个节拍,三四分钟下来也是综合锻炼、全身燃脂的有氧运动。而在身体的舒展和律动中忘却生存的压力,无疑是个很有吸引力的选择。
除此以外,舞蹈又具有独特的趣味性和观赏属性,一种韵律和美感。哪怕不是为了追求健康或者塑性,也很容易被舞蹈的 美 和 酷 感染和吸引。可以说,舞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甚至超越了文化的区别,刻在了所有人的基因里。人类发明语言之前,就已经发明了舞蹈。肢体动作可以作为一种语言,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情绪。相比起来,在健身房里撸铁就稍显无聊,拳击和瑜伽各自有刚与柔的不同美感,但舞蹈兼而有之。
舞蹈培训的行业一直存在,但都市里的舞蹈房,或者说, 舞蹈工作室 这种模式真正流行起来,很大程度上与舞蹈类综艺的火热不可分割。自 2018 年起,《这!就是街舞》《热血街舞团》《舞蹈风暴》《舞蹈生》等综艺节目及真人秀不断将跳舞这件事推至普通人的视野,一些 燃、炸舞台 频频出圈,一股舞蹈潮流席卷了年轻人。尤其是已连续推出五季的《这!就是街舞》,和舞蹈工作室深度合作,海选出来的很多选手都是在这个行业多年的专业舞者,并同时是 xx 舞蹈工作室 的主理人。在各类综艺节目发力的同时,各大短视频平台流量聚合,将 全民舞蹈 的趋势推至高潮,也把舞蹈工作室的商业赛道彻底带火。
相关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的舞蹈培训市场规模就已经超过了 200 亿,到 2019 年则已经达到了 250 亿。近三年来,虽然受疫情冲击和线上教育的影响,增长已明显下滑并放缓,但从企业数量来看,其实并没有明显的跌落。到 2021 年,中国舞蹈教育相关企业已经达到了 6.69 万家。与此同时,SINOSTAGE 舞邦、DanceA 等多家舞蹈教育培训机构都受到了投资机构的青睐,获得千万融资。
站在综合大型商场的电梯口,拦住你的早已不是 游泳健身了解一下?,而是 小姐姐,学街舞吗?
但实际上,跳舞能够真正脱颖而出的地方,在于它的强社交属性——这可不是和 减肥搭子 约着一起吃白煮菜这么简单,它满足的是一种更高层次、辐射面也更广的精神需求。
2021 年,韩国歌手泫雅发布新歌《Im not cool》,作为一种新的打歌手段,她在社交平台发起 imnotcool 野马舞 挑战,很快就引爆了社交网络。两年之后,她的 摆尾舞 模仿跟跳又红了,虽然这首歌其实是在 2017 年发行的。韩流明星纷纷采用这种方式,2022 年是韩国女团 ( G ) -IDLE 的《Tomboy》 杀疯 的一年。今年,则是属于 手花舞 (Blackpink 成员 Jisoo 的单曲《Flower》)和 昆卡 ( ( G ) -IDLE 的新歌《Queencard》)的。
所以,现在大部分的舞蹈工作室会专门开一个课,单独列出一个叫 K-pop ( Korea-Pop,韩国流行音乐)的舞种,即使严格来讲,它更像是嘻哈、电子、霹雳、爵士等等融合起来的产物,并非一个单独的舞种——但是没有关系,很多学员走进舞蹈房不是来学专业的舞蹈分类和历史,而是冲着这些女团新歌 MV 的。
当然,如果论及为了 追星 而去跳舞,这个 星 肯定不只是韩流爱豆。如今国内人气爆棚的偶像也有许多以跳舞见长,像张艺兴、王一博、易烊千玺等等——简而言之,也就是《这!就是街舞》节目组的常驻嘉宾名单。甚至有的时候都不是追这些顶流艺人,有一对舞者(杨文韬和 Cici)就因为上了《这!就是街舞》而大受欢迎,他们在上海的工作室 Rainbow 也因此被求学者踏破了门槛,有人直接宣称,选择 Rainbow 的原因就是来 追星 的。
很多人会产生 去喜欢爱豆喜欢的东西会让我更接近 ta 的心理,这个过程往往夹杂一种使命感与特殊意义,成为比 保持身体健康 更强烈的动机。
而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就遇到 同担 ,也就是和自己追同一个明星的人,这种 友谊 的份量很容易赶超单纯的 追星同担 或者是单纯的 跳舞搭子 ,转而形成职场以外的、相对私人的社交网络——而所有上过班的人都知道,生活中有多么需要这样一个社交体系来支撑每一个想怒而辞职又只能忍一忍继续做下去的时刻。
但是,要想尽情地享受跳舞的快乐,前提是要能够挑到一个好的舞蹈房、遇到一个好的老师——而这种事,有时候就要看运气了。
大多数舞蹈房提供试课,体验课的价格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些商场里的舞蹈工作室会在大众点评上挂出 9.9 元的体验价。新学员可以看一下舞蹈房的位置、设施,去上课交通是不是方便,舞蹈房是不是足够大,老师教得怎么样,等等。但是试课一般都是混在团课当中,一个房间十几二十个人一起跳。虽说街舞很好入门,可是对于完全零基础的人来说,也还是需要一些基本的讲解,比如说怎么数拍子,某些专有名词是指什么样的动作。
混在团课中,老师未必有这个耐心。于是会有人吐槽,对于舞蹈房的第一印象很差,通常都来自于舞蹈老师的不耐烦和傲慢——你为什么连这个都不知道?为什么你的动作这么不协调?甚至还有一些舞蹈房的男老师或者男销售会用打压的方式来 pua 女学员,先对她们的身体做出一番点评,然后再卖课,承诺跟着他们学了跳舞就能瘦身塑形,身材就会变好。这和很多女孩子走进健身房的遭遇一样,就好像 想变得更好 的愿望无论怎么变换形式,都不过是男凝审判下强加的消费主义 救赎 。
傲慢的不只是舞蹈老师,比较大的舞蹈房,连销售都爱答不理。除了试课的抢购链接,舞蹈房的价格往往并不明示,要学员通过加他们的微信号才能获得最新的价目表。好不容易要来了价目表,光看那些定死的数字有时候还看不出门道的,还要结合上课的内容和时长,有的是 1.5 个小时,有的只有一个小时。以 K-pop 课举例,主要以扒 MV 里面的动作来进行教学,这个性价比就要按照 秒 来计算。这个舞蹈房一节课能教 15 秒,那个只能教 10 秒……其中水深,不先做足功课,怕是十有八九要踩坑。
其实单从价格上来讲,现在的舞蹈房无论规模大小,同区域之间的价格差不大,比如北京、上海的团课就平均每次在 200~300 元之间,深圳、成都要便宜一个档位,遇到周年庆、购物节之类的,还可以更便宜。如果觉得单次购买的团课性价比不高,或者已经是有基础,只需要找个场地自己练习的学员,还有 无限畅跳 的月卡、季卡、年卡等等可以办,丰俭由人。
在成都的 Lin 就已经学了两年街舞,她办了一张年卡,价格在 5000 左右,只要有课就能去上,热爱跳舞的 Lin 基本上一周能去五次jdb电子,堪称 血赚 。而在上海的小雨选择的是 2000 元左右的 15 次卡,遇到不出差的时候,这张卡大概够她跳上两个月。从性价比的角度来说,当然是一口气买得越多越划算,但是对于上万的团课卡,小雨还是感到望而生畏。一旦经济上感觉有点紧了,她甚至就会有点担心, 下一期课续不上了。
在千挑万选、左右比价,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舞蹈房以后,能不能好好学下去,也并非易事。
有的舞蹈房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有名气的 厂牌 ,同时也在以运营艺人的方式运营他们签约的舞蹈老师,有可能会出现老师因为商演取消课程,或者找代课老师来上。运营得比较成熟的舞蹈房在这一方面会做得好一些,往往会接入自己的约课小程序,保证学员能够轻松jdb电子、有序地约到心仪的老师的课,也保证了一堂课的人数不会过载,以免影响学员的体验,然而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约课难。
众所周知,打工人的时间并不属于自己。工作日早上必须准时打卡,这意味着前一天不能结束得太晚,下班不能太早,一旦遇到有什么事要临时开会,这课又上不成了。即便是提前安排好了上课的时间,也很容易被领导或者客户一个电话就打乱一切安排。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选的就只有周末了。正是因为大家都面临相同的困扰,周末的课往往爆满。碰到逢年过节的,人气高一点的老师提前三天都约不到。
这年头什么都要靠抢,演唱会门票和限购的文化周边得掐着点进链接,没想到上课也得抢,简直一秒梦回大学抢选修课。更夸张的是,手速比不过人家真的大学生,手段也比不过别人。同样是来学跳舞的,有人总是能够跟教课的老师、或者是辅助排课的销售 / 客服打成一片,以便在约课的时候得到更大的便利jdb电子。小小一个学员群,堪比一出《甄嬛传》。
更戏剧化的是,这种微妙的人际关系并不只存在于线上。在小红书上,几乎每一条关于舞蹈房的吐槽帖下面都会出现对 插队怪 的阴阳怪气:他们迟到、他们挤人、他们还抢 C 位。有时候就是单纯同学没礼貌,但也有的时候是线上的口舌之争延伸到线下。跳舞原本就是一场关于肢体动作的夸张展演,一切人心的暗流涌动都在这个过程里被放大。职场上的勾心斗角还需要一点隐秘的手段,舞蹈房里的汹涌却都如镜明鉴——字面意义上,有一面镜子在照着。
对于很多人来说,工作一天下来,大量琐碎、重复的工作内容已经把人的劲头消磨干净,跟上级、客户甚至同事之间的低效率交流也让人烦不胜烦,想去学跳舞,正是为了能够缓解这种肉体和精神上双重的筋疲力尽。于是,只消多两次不愉快的经历,打工人们就会失去动力,宁可下班以后在家死狗一样躺着。又或者根本没有时间去体验这些愉快和不愉快,很多人激情满满地办了卡,结果发现一个月也去不了几次。而很多舞蹈房对团课的次卡和月卡 / 季卡都有时间限制,一旦过了时间没有去上这些课,钱就不退了。
这时,他们才终于幡然醒悟,原来自由地起舞并不是自己配拥有的快乐。然后打开闲鱼,惊喜地发现自己并不是唯一一个 冤大头 ,为了尽力挽回损失,原价 5999、6999 甚至 12999 的舞蹈卡,全都 跳楼价 等于白送 同城面交,请你吃饭 ……
这个时候,那些对生活有着天真的热情和无限用来挥霍的时间的大学生就显得极为可爱了,他们是最有可能半价买走这张卡的人。
诚然,舞蹈房的 陷阱 并不比健身房、瑜伽馆来得高明,然而都市里的打工人却总是一次又一次走进同一条河流。他们是如此绝望地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更好——身体上健康一些,精神上充实一点jdb电子,能够有一点点东西和别人不一样,以示自己还有个性,但又不用太不一样,以免不被人理解……这个要求其实一点都不高,然而在日复一日早起通勤和深夜加班的消磨里却显得遥不可及。
漂亮的生活似乎只存在于那些健康生活博主的视频里。他们总是能够按时早起,穿上 lululemon 的瑜伽裤锻炼半个小时,再给自己做一顿摆盘精致的早餐(希腊酸奶碗或三文鱼贝果);然后穿搭得体地去办公室(似乎从来不用挤地铁),或者直接掏出苹果电脑在家工作;最后按点下班,换上装备出现在健身房里,或者是瑜伽 / 舞蹈 / 拳击课,周末还能和朋友相约吃火锅 / 烤肉等等 不健康 的饮食,以示他们能够自如放纵的 松弛感 ……总而言之,他们的 vlog 永远充实,碎片永远有趣;日常永远自律,笑容永远明媚。
所有人都知道真实生活不可能永远是这么 好看 的,那些博主大概也度过了无数个糟糕的时刻才精心剪辑出这片段的美好来展示,但是都市格子间里朝九晚五的社畜都还是忍不住地向往,如果我的生活也这样就好了,哪怕只是其中一部分。
工作无法轻易更换,能够租到的房子和因此决定的通勤时间,也都是生活里的无可奈何。在所有这些 无可奈何 的罅隙之间,能够去挣扎着获得平衡的方式就是 动起来 。学跳舞成为一种安慰和解药,填补了漂亮生活的图景,它意味着 充实 与 精彩 。但是毕竟,跳舞还是一件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事情,需要很多的汗水,很多的练习,才能够跳得 像样些 或者一直 跳下去 。很多人只是发两条朋友圈,最后又半途而废、不了了之。于是学跳舞在一些语境里也不可避免沦为一种精心营造的自欺,被无情地指责为 跟风 和 表演 。
能够坚持下来的人是少数,也是真正享受其中的幸运者。Lin 已经跳了三年,做视频运营工作的她曾经对自己的评价是 普通 ,当被问起生活日常时,她用三个词就可以概括:上班,吃饭,睡觉。最后终于推动她去学跳舞的转折点恰恰是,她觉得太无聊了,生活不可以再这样下去了。但选择跳舞的前提是, 我本来就很感兴趣。
于是,体力上的累不是问题,甚至是成就感和快乐的来源;时间安排上也没有太多的矛盾,因为她总是把跳舞放在很高的优先级上,其余的事情对她而言都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现在,好像光是想到 去跳舞 这件事,就能让她满血复活了。换句话说,她超爱。
只要能找到热爱,似乎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克服的。然而能够对跳舞(或者更广义的运动方式、甚至绘画、乐器……任何东西)产生这样的热爱,又何尝不是一种对普通人 不合时宜 的苛求。
大多数人都知道,兴趣 是一种烧钱的行为,但 感兴趣 ,其实也是一种能力。
很多普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剥夺了纯粹的 感兴趣 的过程。当一个孩子对某件事展露出兴趣的时候,一般会遇到家长的两种反应。第一种是认为 不务正业 ,不允许孩子再玩;另一种盲目地认为这一定是 天赋 ,于是迫不及待地投入大量金钱和精力送孩子去上课——这个时候孩子们往往有一层新的,一定要 坚持 、要 学有所成 的压力,没有什么,能比这种压力更快地摧毁一件事原本的乐趣。
两种方式看似截然不同,其实殊途同归,都让他们觉得做一件事,首先考虑的绝不是快乐,而是 有用 。当孩子们长大,按照既定轨道进入社会,发现自己早已彻底地失去了这种 感兴趣 的能力。他们总是会羡慕那些拥有纯粹的热爱能力的人,偶尔追随他们的脚步想要寻求一种漂亮的生活,然后又容易在现实的困难面前放弃,结果沦为了别人口中的 跟风 ,或是被嘲讽 我就知道,你才不是真的喜欢跳舞 。
然而,花钱流汗的打工人,不过是想在 996 的平庸日常里寻找一条缝隙, 动起来 的尝试就足够真诚,最重要的事情是取悦自己。就算学跳舞的初衷是因为潮流的影响,动力是想要在社交平台得到关注和点赞,又有什么关系呢?对舞蹈的 兴趣 里也许掺杂了对于 被赞美 的渴望,有人因为得到了关注而更加热爱跳舞,也是无可指摘的。被批判跟风的 漂亮生活 也许是虚假的,但靠着展示的欲望而获得的 积极体验 是真实的。
确实也有很多人在跳舞中找到了深刻的意义,彻底改变了生活。Lily 开始学弗拉明戈的时候,是一个在北京从事媒体行业的打工人。后来她辞了职,到西班牙,师从大师级的弗拉明戈舞者,曾经一度一边作为自由撰稿人,一边靠在上海的西餐店演出赚一点小外快。跳舞影响了她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舞者已经成为她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她以这个身份接受采访,谈论自己的经历。然后她重新入职,生活继续,舞步依旧。
Lin 也认为学跳舞改变了她的生活,现在她认为自己 自信 了很多。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外貌,还有一种对生活的信心,和面对困难的力量。但当问及以后是否有可能把跳舞作为副业、甚至走上专业道路的时候,她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这个只是我的一个爱好,Lin 这样说, 但肯定也会一直继续跳下去。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那样 极致 的体验。舞蹈关于身体的协调性,更通俗一点讲,它关于平衡。最理想地说来,跳舞能够给大多数打工人带来的,也就是一种平衡,或者说,一段试图接衡的旅程。